返回
商品分类
S.CN名鞋库 资讯
用户中心2222
购物车

安踏等中国运动鞋服品牌瞄准奥运商机

发布时间:12-02-01 15:31:16

比起万斯官网等网站上的国际运动服饰品牌,中国本土的运动服饰品牌本年将拥有提高全球曝光度的绝佳机会。即使各品牌为北京奥运会所需之各项物品争相寻求最佳途径,但大部分的品牌仍将目光锁定在不断成长的内销市场业绩。

李宁(Li Ning)、安踏(Anta)及鸿星尔克(Erke)等这些中国运动服饰的新品牌,已经出现快速的成长,去年光是在中国地区的销售成长就达到40%的高峰,利润也呈现类似的成长幅度,以李宁公司来说,成长幅度甚至更大。

品牌商认为目前还只是开端而已,在公司需要向海外拓展市场之前,国内市场的成长还会持续好几年光景。安踏公司的财务主管认为奥运是中国运动服饰起飞的起点,安踏目前是中国运动鞋的最大制造厂商。

运动服饰公司受惠于中国消费者花费强劲成长的力道,本年第一季消费者花费成长21%,运动服饰的销售甚至成长更快,部分是因为即将来临的奥运,让人们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重视。销售强劲的其它的原因还包括越来越多中国有钱人休闲时间增加所致。

 这个状况也让国际重量级品牌商,如NikeAdidas在北京与上海等一级城市拥有领先的市占率。而在中国其它城市利润成长逐渐加快,也显示中阶品牌巨大的成长潜能。中国运动服饰销售每年成长20-30%,而这个成长动力主要是来自第二级或第三级城市。

  中国国内市场成长

 当外国运动服饰领先品牌NikeAdidas占有中国运动服饰每年约60亿市场大饼的45%之际,中国国内品牌正在其国际竞争对手尚未到达的其它城市建立名声。在新加坡登记上市的Erke是中国新兴的运动品牌,目前在中国拥有3,500家店面,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每年以600家的数字成长。目前约有7亿人口还买不起Erke的运动鞋,但未来可以,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家庭跃升为中产阶级。这些家庭负担不起Nike零售价格在600~1,000人民币(美金87-145美元之间)的运动鞋,但却很容易渴求一双Erke的训练鞋,售价270人民币,或者Anta的同型鞋,售价为200-400人民币。

 即使是上述这些售价,中国品牌仍有获利。安踏公司表示,该公司销售毛利率每年成长5%。另虽然成本价格上涨,分析家认为李宁公司本年的净利润将可达到45%的成长,李宁公司去年的净利为4,736亿人民币。

 由于品牌商在规模上有所成长,也因此拥有了与供货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这些供货商多于福建省设置总部,当地运动鞋生产量为全球的1/5,约1,000家供货商彼此之间的竞争激烈,故若原物料成本上涨8-10%,品牌商可以将价格上涨维持在5%

    新销售是赢家

  品牌商的国内市场仍然非常竞争,压力来自于在本届奥运中赢得新的销售量。中国的公司已经由公正的报价成为奥运的赞助商,但他们也自己找方法增加在奥运期间的全球曝光度。李宁公司已与国立的体育电视台CCTV5谈成交易,在奥运期间提供节目主持人穿着之服饰,同时李宁公司也赞助特定项目的许多队伍,包括美国网球、以及苏丹的田径运动员。Erke则号称是第一家赞助整支外国队伍的中国公司,赞助对象为北韩。

  这些赞助以国际赞助标准来看,都称不上是有名望的赞助。对中国国内品牌来说,这是代表进军更具竞争性的国际运动市场的突袭,但主要的目标仍为其国内消费者。

  中国国内品牌商必须改善形象,以让其在数百家较小企业中跟他人与众不同。李宁公司带头起步较早,其同名创办人是中国有名的体操运动员,目前李宁公司仍为中国品牌,拥有最高净值,部分原因为其零售价较中国其它品牌稍高,以及约10%的市占率。

    设计的差距

  在开发出更多昂贵产品与Nike直接竞争的同时,分析家也质疑这样的做法是否可以瓜分到市场,问题的关键在于设计。在消费力较强的一级城市,设计更显得重要。一些公司投入更多的资金在R&D,最近李宁公司更是在美国成立设计办公室。但这些作法是否能让品牌传达高级科技的形象,则存有问号。中国消费者较倾向相信国际品牌在运动用品上具备较好质量。

  安踏公司希望能购并国际品牌来跨过这个障碍。安踏公司自1991年成立迄今,市占率已达4%,去年在香港以公开发行的方式募集资金来进行公司拓展。安踏公司表示由于中国消费者不会接受国内品牌为高价值的产品,所以他们企图购并在中国已有知名度的国际品牌,藉以更上一层楼成为高阶产品。

微信扫码或搜索“xljmall”关注公众号【新乐纪】,抢耐克、阿迪、匡威、中国李宁、三叶草、彪马、鬼冢虎等大牌正品高性价比好货,顺丰包邮。

扫码关注方法:

1.点击二维码保存到手机相册里;

2.点击“微信”页右上角的“扫一扫”;

3.选择来自手机相册保存的二维码,即可成功扫描。

推荐品牌
意见反馈 商圈  问答  标签  主题  长尾词
©2008-2018 s.cn 名鞋库 闽ICP备08106896号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